听新闻
放大镜
本色不改 和谐风景“调”出来 ——记连云港市赣榆区退役军人调解员卢干景
2019-02-26 10:28:00  来源:江苏法制报

  □本报特约记者 张全连 本报记者 施为飞

  与军结缘,与民结亲,足迹遍及全区726个自然村,群众称他为“百姓法官”。他就是卢干景,连云港市赣榆区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副主任。

  为什么人们对卢干景如此推崇?因为他忠诚担当在心中,责任使命在肩头,百姓情怀在阡陌,群众口碑在乡村。

  “保持军人本色,干出和谐风景。”连云港市赣榆区司法局长李超凡称赞,卢干景从事调解工作18年来,以“为军为民解忧愁,化解矛盾促和谐”人格魅力和为民情怀,成为优秀军转干部的代表,先后捧回“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”“江苏省最美基层干部”等奖牌,荣立二等功一次。

  “做好涉军维权工作,再难我也要上”

  “有卢主任这样的后盾,时刻关心我们的家庭,帮助解除后顾之忧,我们在部队一定安心工作,为强军梦强国梦贡献力量。”空军某部现役军人赵凌云告诉记者。

  2016年6月17日上午,赵凌云父亲在参加村电灌站工程施工,在吊装PE管过程中,因吊钩不慎滑落砸伤,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死亡。

  “不讨个公道,我绝不离开!”得知父亲意外死亡的消息后,赵凌云悲痛欲绝,立即请假回家。

  赵凌云想在较短的假期处理完父亲的后事,由于其父亲的后事涉及有关赔偿,处理时间较长,一些不明情理的亲友手捧遗像,把其父的尸体抬到政府门口,双方剑拔弩张,万一发生冲突,后果不堪设想。

  “人死不能复生。如果你父在世,肯定希望你在部队为父母争光,而不想你因父亲的事情毁了前途。”卢干景会同相关部门火速赶往现场,一边疏散群众,一边拉住赵凌云的手动情地说,假期到了,你马上回部队,我以老兵的名义承诺,依法为你父亲解决善后事宜。经卢干景一番思想工作,赵凌云第二天收拾行囊赶回部队。

  调解过程中,双方因死亡赔偿数额差距太大,致使调解工作多次陷入僵局。卢干景没有放弃,采取“背靠背”调解方式,从法理上摆事实讲道理,又单独与施工单位负责人沟通,让他们体谅死者家属之痛,设身处地给予人道主义关怀。

  通过法理和情理的结合,双方数额上的差距不断拉近。最终,促成双方达成赔偿协议,历时20多天的伤亡事故处理划上圆满句号。

  编辑:杨煊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