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本报特约记者 虞 宙 嵇苏红 邢媛媛
“打赢官司,你们还义务帮忙申请执行,这下我们可以安心回家过年了。”1月21日,来自河南、河北等地30多名民工纷纷在微信群里为溧阳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史云霞、法援律师朱炫彦送上祝福,感谢他们多番协调法院查封保全,让他们10多万元工资款有了着落。
这是常州市司法局开展“法援惠民 关爱民工”专项行动的一个缩影。
“依法公正高效办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,运用法治思维和方法维护民工合法权益,让民工劳有所得,努力让民工感受到法治的温暖,常州司法行政人责无旁贷。”常州市司法局局长张加林告诉记者。
2018年以来,常州市各级法律援助中心密织维权“保障网”,发动法院、司法、信访、劳动等部门,投入“名优律师”、法律工作者等力量,开展“法援惠民 关爱民工”为主题的专项行动。活动开展以来,累计办理民工讨薪维权案件481件,挽回经济损失约360余万元。
简化程序
开设依法讨薪“绿色通道”
“5天拿到仲裁调解书,简直不敢相信!”1月14日上午,常州市金坛区某印刷企业119名被欠薪民工,从咨询到达成协议只用了15天,仅5天就走完了仲裁程序。
“这么多机关部门都为我们协调沟通,厉害了!”安徽籍民工汪银田捧着新鲜出炉的调解书,紧握住金坛区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徐奇的手,连声感谢。
为尽快帮民工追讨工资,常州建立完善民工讨薪协作机制,市、区两级均出台《关于拖欠民工工资“黑名单”管理和失信联合惩戒的意见》,明确人社、法院、总工会、信用办等十余个部门的职责,专门召开部门负责人会议,就强化保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进行沟通协调。
避免出现讨薪的过激行为。结合元旦、春节等重要时间节点,走访排查欠薪类矛盾纠纷,提前介入,积极化解;主动走访民工聚集地企业,与企业负责人共同分析民工讨薪的形势,剖析可能引发讨薪的原因、环节,制订预案,将维稳措施落到实处。今年以来,共排查民工讨薪纠纷隐患66起,均已妥善处置。
将民工讨薪、工伤等案件纳入法律援助“绿色通道”,一律免于提供经济状况证明,实行当场受理、当场审查、当场援助“最多跑一次”服务模式,对重度残疾民工、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民工则实行上门服务,实现“零跑动”。
坚持简化受理程序,快速受理、快速审批、快速指派原则。协调劳动仲裁、法院诉讼等环节开设“讨薪”绿色通道,坚持“调解前置,和解随时,换位思考,实现双赢”的工作思路,推广“非诉调解模式”,通过与企业协商化解劳资矛盾,尽快解决问题,达成调解协议。
织密网络
延伸服务“零距离”
“感谢这个微信群!没想到已离开公司,还能要回拖欠一年多的工资!”讨薪微信群里,溧阳某机械加工厂邓某等4人“刷屏”,为溧阳法律援助律师王超送上感谢的话语和表情包。
原来,邓某等人2018年2月离开原公司时,公司只给他们出具了一张欠条。
0